成為基督徒意味著什麼
作者:米切爾·L·蔡斯
英語
西班牙語
介紹
基督徒的存在是因為上帝是仁慈的,基督徒的生活是我們對上帝持續仁慈的持續回應。上一句兩次使用了「基督徒」一詞,人們經常使用這個詞來指稱一群人或對自己的生活發表主張。但基督徒是什麼?這個詞起源於哪裡?
「基督徒」這個標籤原本是非基督徒所說的字。反對門徒的人使用「基督徒」一詞來指稱那些追隨基督的人。在使徒行傳 11:26 中,「門徒稱為基督徒是從安提阿起首的」。 “基督徒”這個詞的意思是“基督的追隨者”,門徒們接受了這個標籤,因為他們確實是基督的追隨者。如果這個字的意思就是如此,那麼成為基督的跟隨者又意味著什麼?
本指南反思了身為基督徒的意義。
第一部分:基督徒的信仰
關於耶穌
首先,基督徒的身分是透過他們對耶穌的信仰來辨識的。當耶穌問他的門徒:「你們說我是誰?」(馬太福音 16:15),他們需要回答這個最重要的問題,因為你們不能隨心所欲地相信關於耶穌的一切,然後又成為基督徒。
如果有人說耶穌“只是一個人”、“只是一位好老師”、“從未聲稱自己是上帝”或“像其他古代先知一樣是一位先知”,這些說法與基督教的教義不一致。
在 純粹的基督教作者 CS 路易斯直言不諱地指出了「耶穌只是一位偉大的道德教師」這一有缺陷的觀點。
我在這裡試圖阻止任何人說出人們經常說的關於他的真正愚蠢的話:我準備接受耶穌作為一位偉大的道德導師,但我不接受他自稱是上帝。這是我們絕對不能說的一件事。如果一個只是普通人,卻說出了耶穌說過的那些話,那麼他不會成為一個偉大的道德導師。他要嘛是個瘋子(和說自己是水煮荷包蛋的人一樣),要嘛就是地獄魔鬼。你必須做出選擇。這個人要不是過去是、現在也是上帝之子,就是瘋子,或是更糟的人。你可以因為他是個傻瓜而讓他閉嘴,你可以朝他吐口水,把他當成惡魔殺死,或者你可以跪倒在他的腳下,稱他為主和上帝,但我們不要用居高臨下的廢話來聲稱他是一位偉大的人類教師。他沒有給我們留下這個機會。他並非有意如此。
新約非常關注耶穌是誰,所以我們必須正確地理解這一點。
例如四福音書在作品的開頭就介紹了耶穌的身份。在馬太福音 1:1 中,我們得知耶穌是基督,「大衛的子孫,亞伯拉罕的子孫」。在馬可福音 1:1 中,他被稱為「上帝之子」。在路加福音 1-2 章中,耶穌是瑪利亞所生的兒子。在約翰福音 1 章中,祂是永恆的道-化身為人。
當讀者探索四福音書時,他們看到的是萬物為之而造的那一位,也是來救贖萬物的那一位。耶穌確實是神聖的,他雖然具有人性,但並未損害他的神性。基督教傳統為我們提供了有用的語言來描述基督的形象。耶穌是個具有兩種本性的人-神性和人性。
《尼西亞信經》寫於公元四世紀,它概括了聖經中關於基督的教義,指出上帝之子“在萬世之前由父所生;出於上帝而為上帝,出於光而為光,出於真神而為真神;是被生,而非被造,與父同質,萬物都是由他所造。”
新信徒必須加深對耶穌的理解,這意味著要反思被稱為基督論的教義。在悠久的基督教信條傳統支持下,對聖經的研究將使我們確認耶穌的唯一性和兩種本質。因為我們只知道有一種本性的人是什麼樣的,所以我們必須接受聖經的啟示,了解耶穌是誰。正確的基督教信仰會承認耶穌不容置疑的神性和真正的人性。
鑑於耶穌是誰,基督徒承認祂的主權。耶穌是萬主之主,萬王之王(啟 19:16)。我們承認祂的絕對主權(太 28:18)、祂公義的審判(約翰福音 5:22)、祂崇高的統治(腓立比書 2:9)以及祂深不可測的智慧(歌羅西書 2:3)。藉著聖靈的光照,我們承認「耶穌是主」(哥林多前書 12:3)。
關於救贖
除了反思 人 基督,我們必須考慮 工作 基督的。基督的位格和工作是我們基督論信仰的雙重支柱。
基督徒相信聖子的化身是聖神在聖母瑪利亞身上的工作,而聖母瑪利亞的受孕確保了耶穌無罪的人性。耶穌長大後,雖然受到誘惑,但從未犯罪(希伯來書 4:15)。四本福音書述了耶穌在世間的傳道生涯,他治癒病人、制服惡魔,完成了他的塵世使命。
他的使命的頂峰是十字架的工作。那無罪的,替我們成為罪(哥林多後書 5:21)。上帝的兒子代替我們被釘在十字架上,承受了上帝的憤怒,以便我們能夠成為上帝的兒女(羅馬書 3:25)。罪的工價乃是死(羅馬書 6:23),但福音的信息是耶穌已經為我們付出了這些工價。因此,基督徒承認耶穌是我們忠實的替代者、罪的承擔者和正義的滿足者。
因此,耶穌在十字架上的死亡不是失敗,而是得勝。十字架工作的發生並不是因為一切都脫軌了,而是因為他事工中的一切都指向那個點,指向耶路撒冷城外的那個地方。祂是應許的君王和拯救者,「因我們的罪孽被壓傷;因他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因他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我們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耶和華使我們眾人的罪孽都歸在他身上。」(以賽亞書 53:5-6)
主耶穌藉著十字架為罪人帶來了救贖。他是如何做到的?他用自己的身體和血建立了新的約(希伯來書 8:6-12)。在這個新約中,人們可以從憤怒中解脫出來。他的十字架的勝利帶來了正義的證明。耶穌的復活就是對祂的證明。道成肉身的聖子在榮耀的人性中長大,祂的身體不會死,祂的身體體現了榮耀和不朽。
基督徒懺悔並歌頌耶穌的死亡和復活。十字架是拯救的力量和上帝的智慧(哥林多前書1:18-25)。我們傳講十字架,在十字架上歡喜,在十字架上誇口,因為「十字架」是基督在世上事工巔峰時勝利的簡稱。祂承擔了我們的罪和恥辱,完成了替代性的贖罪。
鑑於耶穌是誰、他所做的事,他告訴我們:「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約翰福音 14:6)他的主張是獨一無二的:除了透過基督,沒有其他獲得救贖或永生的方法。使徒們宣揚了這一點,正如彼得告訴他的聽眾的那樣,「除他以外,別無拯救;因為在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我們可以靠著得救」(使徒行傳 4:12)。
十字架的得勝和空墳墓是上帝賜給我們救贖和永生的鐵證。基督復活四十天后,升天到父那裡(使徒行傳 1:9-11;希伯來書 1:3),在那裡統治萬物,征服敵人,為榮耀的回歸做準備(馬太福音 25:31-46;哥林多前書 15:25-28)。
基督徒承認耶穌的真實身份,並讚美他所做的奇蹟。我們根據尼西亞信經說,耶穌「成為人;在本丟彼拉多手下,為我們被釘在十字架上;受害,被埋葬;第三天,按照聖經所說,復活了;升天,坐在父的右邊」。
關於信仰
基督徒是那些相信的人-他們是信徒。然而,他們並不是只是抽像地相信。有可能你相信某物存在,但不依賴該物作為你的避難所。聖經中的信仰是對上帝所啟示的信任的回應,它是空著手來到基督面前,準備接受基督為祂的子民提供的一切。
基督徒是有信仰的人,我們信仰的對像是基督。我們相信祂的主張、祂的作為、祂的得勝、祂的力量、祂的承諾、祂的契約。聖經的信仰就是仰望耶穌。
基督徒也關心行為——也稱為服從——但這些是 水果 真正的信仰。信仰是一種依賴,一種對基督作為救世主和救贖主的依賴。這種信仰不是盲目的;這是對上帝關於祂兒子的言論的回應。因此,信仰就是相信耶穌的話。
約翰福音 3:16 向讀者承諾“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以此引導讀者信仰基督。基督徒是那些相信基督的人。這種信仰本身就是上帝的恩賜,正如保羅在以弗所書2章8-9節中所描述的:“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神所賜的;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
基督徒的信仰不能被簡化為一個單純的決定或意志的行為。當我們正確地認識基督是誰以及祂做了什麼時,我們就會信任基督。而對基督的這種認識是聖靈先前工作的結果。耶穌談到聖靈的工作以及我們用「被吸引」來回應。他說,「若不是差我來的父吸引人,就沒有能到我這裡來的」(約翰福音 6:44)。此外,「若不是蒙我父的恩賜,就沒有能到我這裡來的」(約翰福音 6:65)。
信仰就是來到基督面前,來到基督面前是罪人在神的靈重生後所做的事。信仰是對上帝憐憫的相信回應:「凡接待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賜他們權柄,作神的兒女。這等人不是從血氣生的,不是從情慾生的,也不是從人意生的,乃是從神生的」(約翰福音 1:12-13)。
當罪人相信基督時,上帝會因祂對他們所做的重生和仁慈之舉而受到榮耀。
關於懺悔
常一起提到的兩個字是「信仰」和「懺悔」。思考完第一點後,我們應該思考第二點。
在馬可福音 1 章中,當耶穌在加利利傳道時,他說:「日期滿了,神的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信福音」(馬可福音 1:15)。在使徒行傳第 2 章中,彼得講道後,聽眾深受感動,並問他們該怎麼做。彼得說:「你們各人要悔改,奉耶穌基督的名受洗,叫你們的罪得赦,就必領受所賜的聖靈。」(使徒行傳 2:38)
如果信仰意味著轉變 到悔改就是轉變 從。當我們相信基督是我們的救世主和主時,我們必然會遠離虛假的偶像和不尊重上帝的生活方式。因此,信仰和懺悔是相關的概念,儘管並不相同。保羅知道關於帖撒羅尼迦人的如下報道:「因為他們自己傳揚我們在你們那裡怎樣接待我們,你們怎樣離棄偶像歸向神,要服事那又真又活的神」(帖撒羅尼迦前書 1:9)。
由於皈依並不意味著立即實現道德上的完美,基督徒的生活將繼續面臨罪惡的陷阱和謊言,因此悔改不是一次性的行為。基督徒不只是悔改的罪人;他們都是正在懺悔的罪人。馬丁路德在他的九十五條論綱的第一條中表達了這一思想:“當我們的主耶穌基督說‘悔改’(馬太福音 4:17)時,他希望信徒的一生都悔改。”
信徒無論信與悔都堅守信仰。我們不斷仰望基督,不斷遠離罪惡。我們始終相信基督的承諾,始終拒絕時代的偶像。因此,信仰和懺悔不僅標誌著基督徒皈依的生活,也標誌著基督徒的門徒生涯。
基督徒承認上帝會拯救那些信仰基督並懺悔自己罪孽的人。正如保羅在羅馬書 10:9 所說,“你若口裡認耶穌為主,心裡信神叫他從死裡復活,就必得救。”
—
討論與反思:
- 您是否需要增加對耶穌、救贖、信仰和懺悔的認識?您正在做什麼來以這種方式成長?
- 試著寫出上述每個主題的簡短摘要,看看您是否可以清楚簡潔地表達這些事實。
- 您還想追求基督教真理的哪些其他領域?
—
第二部分:你的救贖圖景
除了正確地思考和相信耶穌、救贖、信仰和懺悔之外,基督徒還應該注意聖經如何描述上帝在他們生活中的救贖工作。聖經中有很多這樣的描述,供我們想像。為了思考我們得救的現實,讓我們考慮一下構成你在基督裡的新身分的五幅圖畫。
從黑暗到光明
由於上帝的憐憫,我們的精神地位發生了改變。我們原本屬於屬靈的黑暗,但聖靈的工作把我們帶入了光明。精神領域發生了變化。
保羅寫道,上帝「救了我們脫離黑暗的權勢」(歌羅西書 1:13)。我們現在是「光明之子,白晝之子,不是屬黑夜的,也不是屬幽暗的」(帖撒羅尼迦前書 5:5)。黑暗是不信、不服從的領域。在精神黑暗中我們不認識上帝。
透過福音的信息,基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彼得前書 2:9)。把光明視為救贖的境界,那是上帝的仁慈帶給我們的地方。這「光」就是我們永久的領域。我們不會在各個領域之間猶豫不決。上帝的救贖之恩在精神上移植了我們。黑暗是我們的過去,但光明是我們的現在和未來。
從死亡到生命
精神黑暗是精神死亡的境界。在悔改之前,罪人死在自己的罪孽中,因為他們缺乏精神生活。
儘管肉體活著,罪人卻活在一種屬靈的狀態中,正如保羅在以弗所書 2 章所描述的。他寫道:「你們死在過犯罪惡之中,他叫你們活過來。那時,你們在其中行事為人,隨從今世的風俗。」(弗 2:1-2)這種精神死亡是個人無法克服的無助狀態。
唯一能戰勝精神死亡的就是精神生命,而賦予這種生命的就是上帝。因此,每個基督徒的見證都是以弗所書2章4-5節的話:“然而,神既有豐富的憐憫,因他愛我們的大愛,當我們死在過犯中的時候,便叫我們與基督一同活過來——你們得救是本乎恩。”
主耶穌聲稱他擁有我們所需要的生命。他說:「我就是生命的糧」(約翰福音 6:35)。而且「吃這糧的人,就永遠活著」(約翰福音 6:58)。救贖意味著你的精神不再死亡。因為你擁有基督,你就擁有生命-在他裡面的永生。 「生命在祂裡頭,這生命就是人的光」(約翰福音 1:4)。
從奴役到自由
在精神黑暗和死亡的領域中,罪人被束縛。罪惡的奴役證實了我們的問題的嚴重性和違法行為的壓迫。我們的意志致力於邪惡。我們的意志不是中立的,而是與上帝敵對的。
我們需要的是自由。我們需要從精神上擺脫束縛。保羅將救贖描述為如此。他說:「因為知道我們的舊人和他同釘十字架,使罪身滅絕,叫我們不再作罪的奴僕。因為已死的人是脫離了罪。」(羅馬書 6:6-7)
以色列人知道出埃及記塑造了一個什麼樣的民族。在《出埃及記》中,上帝戰勝了他們的束縛並釋放了他們。舊約的模板塑造了罪人在基督裡所經歷的救贖。我們曾經被罪所俘虜,但主耶穌卻將我們釋放。我們已經「從罪裡得了釋放」(羅馬書 6:18)。
罪曾經是我們的主人,罪的工價就是死。但上帝憑藉著強大的力量和豐富的仁慈,將我們從束縛中解救出來,帶入祂的光明和生命的自由。聖靈「在基督耶穌裡釋放了我,使我脫離罪和死的律了」(羅馬書 8:2)。
從譴責到辯護
當我們生活在精神死亡和束縛的黑暗中時,我們應該受到譴責,並受到上帝公正的審判。然而,福音的信息是,在基督裡,上帝寬恕罪人,並透過祂的恩典使他們稱義。
這種辯護並不是基於罪人的功績。罪人應該受到審判,而不是得到寬恕。十字架的根本好消息是,有罪的人會得到赦免,因為基督為我們的罪做出了贖罪犧牲。
當上帝不再將我們的罪歸咎於我們時,我們就得到了赦免。他宣稱我們是正確的──不是因為我們無辜,而是因為基督透過信仰成為了我們的避難所。上帝透過信仰給了人們恩典,使不信神的人得到寬恕。任何罪人都不能透過自己的行為、自己的努力或自己的進步而被證明是無罪的。唯有透過對基督的信仰,才能獲得正義。
在羅馬書 4:3 中,保羅引用了創世記 15:6,在羅馬書 4:7-8 中,他引用了詩篇 32:1-2,以表明因恩典稱義對舊約和新約中的罪人來說都是好消息。罪人不能因其自身行為而被證明是無罪的。相反,罪人憑著信仰來到基督面前,並透過恩典獲得救贖,使他們在上帝面前得到正義。
我們的罪不算在我們身上,因為它們都算在十字架上的基督身上。如今,上帝透過祂的兒子給我們「正義的地位」。
從敵意到友誼
我們已經從黑暗走向光明,從死亡走向生命,已經從罪的束縛中解脫出來,並且透過信仰得到了恩典的證明,因此我們不再是十字架的敵人了。藉著福音的和好力量,上帝使他的敵人變成了他的朋友。
保羅寫道:「只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羅馬書 5:8),並且在上帝透過基督與我們和好之前,我們是祂的「敵人」(5:10)。因為我們的意志得到了更新,我們的眼睛得到了打開,我們體驗到與上帝交流的友誼,而不是不和解關係的敵意。亞伯拉罕是上帝的朋友(以賽亞書 41:8),所有擁有亞伯拉罕信仰的人——信靠上帝的信仰——也都是上帝的朋友。
寬恕的目的是讓我們能夠與上帝建立正確的關係。上帝仁慈救贖的目的是為了掩蓋我們的罪孽,使我們遠離祂的祝福和恩惠。彼得這樣說:「因基督也曾一次為罪受苦,就是義的代替不義的,為要引我們到神面前」(彼得前書 3:18)。現在我們被帶到上帝面前,在基督裡與祂相交。
聽聽耶穌對我們說的話:「以後我不再稱你們為僕人,因僕人不知道主人所做的事;我乃稱你們為朋友…」(約翰福音 15:15)。
—
討論與反思:
- 上述關於您得救的描述中,是否有任何一幅圖景特別貼切地描述了您的經歷?當您分享您的見證時,您是否利用了這些聖經圖像?
- 花點時間讚美和感謝上帝在你的生活中所做的工作,實現這些輝煌的圖畫所描述的一切。
—
第三部分:信仰的果實
回想早期救贖的畫面,光明之境就是我們居住的地方。上帝把我們從精神的黑暗中拯救出來。雖然上帝的靈對我們施行了仁慈的作為,但門徒的生活並不是被動的。我們現在必須「在光明中行,如同基督在光明中」(約翰一書 1:7)。在光明中行走是什麼意思?這意味著我們要順從。
學會服從
耶穌升天前,曾吩咐門徒們要傳揚這句令人難忘的話語:「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馬太福音 28:19-20)
跟隨基督需要被教導,而我們所教導的內容包括基督要遵守(服從)的命令。由於基督對萬物擁有權威,服從是基督徒生活應有的特質。祂擁有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太 28:18)。鑑於權威的範圍——它涵蓋了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我們在追隨基督時應該留意祂的命令。
我們不但有責任服從基督,我們也應該勸誡他人服從。根據馬太福音 28:19-20,培育門徒的一部分就是教導他們基督對門徒生活的期望。我們如何學習?我們透過指導和模仿來學習。
指導與模仿
門徒是學習者,而學習者關心教導。當我們成為基督徒時,我們並不知道忠實追隨基督所需的一切知識。弟子的學習之旅是終生的。我們需要來自宣講聖經、充滿經文的地方教會的指導,我們需要與與上帝同行的信徒的團契,以便我們能夠效法他們。
教學需要時間,因為我們不可能一次學會所有的東西。基督教關於聖經主題的教導稱為教義。所有教義都很重要,但並非每種教義都同等重要。 有一些主要的教義需要處理,例如關於三位一體、基督的人格和本質以及救贖的恩典的教義。我們也必須了解其他教義,這些教義會引導我們探討次要問題,例如教會的管理和儀式的執行。有些學說處於第三層地位,例如千禧年觀點或地球年齡觀點。
雖然身為基督的門徒,我們重視學習,但我們的學習不能只停留在腦力勞動上。知識的應用是必要的,因為這樣的應用才能帶來明智的生活。學習聖經的教導有助於我們在整個生命過程中在心中形成聖經的世界觀。
除了正式的指導之外,我們周圍虔誠信徒的榜樣也會影響我們的生活。基督教信仰被教導 和 捕捉。當我們與那些尋求在光明中行走的人分享生活時,我們可以直接了解他們如何使用他們的語言以及他們採取什麼行動。當然,所有門徒都是不完美的,但我們不能低估榜樣和模仿的力量。
背負十字架
耶穌呼喚我們追隨祂的生活,這種生活是神聖的生活。透過指引和模仿,我們正在學習為上帝的榮耀而活的意義。
耶穌教導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可 8:34)。跟隨耶穌意味著遠離罪惡,而遠離罪惡則需要自我否定。我們的罪惡慾望渴望得到滿足,所以耶穌談到否定自我。這種自我否定就是拒絕按照我們不光彩的慾望行事。
當世界告訴我們「跟隨你的心」時,耶穌卻告訴我們要跟隨祂、否定自己。 「十字架」一詞是處決的形象。在現代,十字架被當作珠寶佩戴,並作為裝飾掛在牆上。然而,請考慮一下十字架的殘酷性。十字架是一種處決方式──一種痛苦的死亡。
馬可福音 8:34 耶穌的話語是透過死亡來呼求生命。迪特里希·朋霍費爾說得對:“當基督呼喚一個人時,他命令他來死。”
弟子走的是一條十字形的道路。這是一條代價高昂的門徒之路。因為我們與基督的結合,我們與罪的關係改變了。保羅寫道:「這樣,你們向罪也當看自己是死的;向神在基督耶穌裡,卻當看自己是活的。所以,不要容罪在你們必死的身上作王,使你們順從身子的私慾。」(羅馬書 6:11-12)
背負十字架象徵對罪的死亡。正如基督的道路是透過十字架走向復活生命一樣,門徒的道路是透過死亡走向生命。對罪死了就意味著對上帝活著──真正的生命。
工作的重要性
如果有人聲稱我們不需要服從我們所信仰的基督,我們該說什麼呢?我們必須清楚地教導聖經對服從的呼籲,我們必須警告,拒絕服從基督可能意味著缺乏精神生活。讓我們反思一下這兩點。
在以弗所書 2 章中,保羅記錄了所有基督徒的見證:我們的靈性從過犯的死亡中復活,現在我們與基督一同活著(弗 2:4-6)。保羅說,我們「是在基督耶穌裡造成的,為要叫我們行善,就是神所預備叫我們行的」(2:10)。正如詹姆斯所解釋的,「身體沒有靈魂是死的,信心沒有行為也是死的」(雅各書 2:26)。善行不是真正信仰的基礎,但它可以證實真正信仰的真實性。
那些聲稱認識基督但不尋求服從祂的人應該考慮使徒約翰的警告。他說,「我們若說是與神相交,卻仍在黑暗裡行,就是說謊話,不行真理了」(約翰一書 1:6)。而且,「人若說‘我認識他’,卻不遵守他的誡命,便是說謊的,真理也不在他心裡了」(2:4)。約翰一書中的這些經文不應該引導信徒成為沉迷於自我的人,不斷地從自己的行為中尋找保證。但這些經文確實毫不掩飾地教導說,那些在光明中的人將在光明中行走。
如果您走近一個噴出火焰的火坑,您就會知道那些火焰會產生煙霧和熱量。想像問某人:「這種火會產生煙和熱,還是不會產生這些作用的火?」這個問題太可笑了!每個人都知道,真正的火會產生真正的熱和真正的煙霧。
當聖經告訴我們真正的信徒會順從地跟隨基督時,我們可以理解信仰和行為的關係就像火和熱的關係一樣。正如火焰產生熱量一樣,真正的信念會產生行動。如果有人聲稱認識基督,卻過著反抗主的生活,聖經作者敦促這個人重新考慮自己的信仰。
聖靈的果子
與罪惡的鬥爭是精神生活的標誌。保羅告訴加拉太人:「因為肉體的情慾和聖靈相爭,聖靈的情慾和肉體相爭;這兩個是彼此敵對,阻攔你們做所願意做的事。」(加拉太書 5:17)信徒能辨別出相互競爭的慾望的存在。有罪惡的誘惑,也有取悅主的渴望。
追求聖潔和與罪惡奮鬥稱為聖化。這個過程就是信徒在基督裡的成長,而這個成長才是真正救贖的結果。救恩的根源在於順從的果實。保羅列舉了聖靈的果子:「聖靈所結的果子,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加拉太書 5:22-23)。這些美德準確地描述了基督的性格,也是那些與祂結合的人所期望的特徵。
與基督聯合意味著我們遵守祂的旨意。耶穌說:「你們要常在我裡面,我也常在你們裡面。枝子若不常在葡萄樹上,自己就不能結果子;你們若不常在我裡面,也是這樣。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常在我裡面的,我也常在他裡面,這人就多結果子;因為離了我,你們就不能做什麼。」(約翰福音就不能做什麼。
如同葡萄樹上的枝子,基督的門徒從基督那裡獲得精神生活。既然基督呼召我們“住在他裡面”,我們就應該接受這個命令並遵守它。遵守是我們做的事。後來在約翰福音第十五章中,耶穌說:「你們要常在我的愛裡。你們若遵守我的命令,就常在我的愛裡。」(15:9-10)因此,遵守與順服是相關的。遵守基督的誡命意味著在光明中行走,就像祂在光明中一樣。
作為從死亡走向生命的人,我們的言行舉止都會反映出這種生命的跡象。我們要認真對待門徒訓練,這意味著認真對待服從。聖經以多種方式描述了作為門徒順服主的意義:行在光明中、結出聖靈的果子、住在基督裡。
再舉一個例子:在寫給以弗所人和歌羅西人的信中,保羅把基督徒的生活描述成換衣服。
換衣服
我們在亞當裡的舊生活就像一件我們必須脫下的衣服,在基督裡的新生活就像我們必須穿上的衣服。脫下和穿上-這些都是聖潔、神聖生活的寫照。
保羅說要「脫去你們從前行為上的舊人,這舊人因私慾的迷惑漸漸變壞了」(弗 4:22),我們需要「穿上新人,這新人是照著神的形像造的,有真理的仁義和聖潔」(4:24)。
我們要用與我們從上帝那裡得到的新生相符的言語和行動來裝飾我們的生活。我們要活出基督裡的自我。我們要 是 我們現在是誰 是.
保羅對歌羅西人說:「不要彼此說謊;因你們已經脫去舊人和舊人的行為,穿上了新人。這新人在知識上漸漸更新,正如造他主的形象。」(歌羅西書 3:9-10)我們再次看到了脫下和穿上的意象,就像要丟棄的衣服與現在要穿的衣服一樣。
保羅對於穿上新人意味著什麼並不含糊其辭。他說:「你們既是神的選民,聖潔蒙愛的人,就要存憐憫的心、恩慈、謙虛、溫柔、忍耐。倘若這人與那人有嫌隙,總要彼此包容,彼此饒恕;主怎樣饒恕了你們,你們也要饒恕人。在這一切之外,還要存著愛心,愛神;
過聖潔的生活意味著穿上虔誠的衣服-這種生活方式與我們在基督裡的新生命相符。 在基督裡。這是一個重要的短語。
與基督聯合
基督徒之所以有屬靈的生命,從黑暗轉向光明,是因為我們有基督。主耶穌是我們的救主,祂的救贖工作從我們的悔改開始。祂不會拯救我們,然後又讓我們自行離開。祂與我們同在,永不離棄我們(太 28:20)。我們與基督聯合。
與基督聯合意味著我們透過信仰與祂的人格和生命建立了不可分割的連結。當我們越來越熟悉新約聖經中關於「與基督聯合」的教義時,我們會注意到這個概念和語言隨處可見。在羅馬書 6 章中,我們在靈裡與基督一同埋葬,並與基督一同復活(6:4)。因為我們與祂結合,所以我們也將像祂一樣在肉體上成長(6:5)。
與基督聯合就是基督徒的生活。一切都源自於這個仁慈的現實。我們能夠增長智慧和聖潔,我們能夠與肉體鬥爭並遠離罪惡,我們能夠勇敢地捍衛真理,甚至殉道而死。這一切都是因為我們與基督的結合。
門徒的生命源自於這種結合。這個新約安排是我們無法割斷的。無論是現在的或將來的,無論是看得見的還是看不見的,都不能使我們與上帝在基督裡對我們的愛隔絕(羅馬書 8:38-39)。因為我們與基督結合,我們可以確信,祂在我們身上開始的工作將會完成(腓立比書 1:6)。因為我們與基督聯合,我們可以確信,那位以祂的恩典使我們稱義的人不會在未來破壞這項判決(羅馬書 8:33-34)。因為我們與基督聯合,我們確信肉體復活,獲得榮耀,並在新天新地中與上帝永遠相交(羅馬書 8:18-25)。
討論與反思:
- 以上哪些部分有助於闡明身為基督徒的生活意味著什麼?
- 其中有一個章節描述了模仿在基督徒生活中的價值。你周圍有哪些人是敬虔生活的好榜樣?
第四部分:恩典的途徑
在我們追求認識和跟隨基督的過程中,主賜給了我們神學家所說的「恩典手段」。恩典的手段是主祝福、加強、支持和鼓勵祂的子民的做法。在歷史上聖徒的著作和見證中,特別重要的是聖經、祈禱和聖禮的實踐。
聖經
上帝在祂的聖言中,即從《創世紀》到《啟示錄》的聖經中揭示了自己。因為這個特殊的啟示告訴我們需要了解的關於上帝和上帝對世界的計劃,所以我們應該培養閱讀和研究它的紀律。熟悉聖經的大故事需要時間和耐心,然而,對於那些致力於學習和理解上帝之言的人來說,喜悅和祝福將會到來(詩篇 1:1-3;19:7-11)。
基督徒應該獲得一份可讀且準確的聖經譯本,例如 ESV、CSB 或 NASB。與其玩打開聖經隨意翻閱經文的遊戲,不如製定一個你想要實現的計劃。從《聖經》中選出一本書,分成幾次閱讀。新信徒閱讀馬可福音、箴言書、以弗所書或創世紀可能會特別受益。
我們的做法是認真、透徹地閱讀聖經。這可能需要慢慢地、大聲地閱讀,並多次閱讀一段文章。思考一下文本中突出的主題或想法是什麼。使用學習筆記(來自優秀的研讀版聖經或易懂的聖經評論)可以讓你更能理解所讀的內容。考慮在閱讀聖經的同時寫日記。寫下關於文章的想法或問題。問問自己,文本中關於上帝或他人的真理有哪些是顯而易見的。
除了個人閱讀聖經之外,我們還需要在集體崇拜中宣講和教導上帝的話語。與聖徒聚集在一起聆聽上帝的話語是一種恩典的方式。集體接受上帝的話語可以保護我們免受我們自己可能無法辨別的個人錯誤和異端邪說的影響。我們不是第一個解釋聖經的人,所以我們應該謙卑地接受我們同時代人的解釋智慧和前人的見證。
禱告
禱告的紀律在《創世記》第 4 章中很明顯,聖經作者說:「那時,人們才求告耶和華的名」(4:26)。上帝的子民以依賴上帝為特徵,而這種依賴透過禱告表達出來。不禱告的基督徒是矛盾的說法。
當保羅告訴帖撒羅尼迦人「不住地禱告」(帖撒羅尼迦前書 5:17)時,他希望他們擁有一種能夠塑造他們生活的禱告態度和做法。耶穌甚至鼓勵「秘密地」祈禱(馬太福音 6:6),這種做法破壞了宗教人士為了獲得欽佩而表現出虔誠的傾向。需要明確的是,耶穌並沒有禁止集體祈禱,但他警告說,如果心裡想給別人留下深刻印象,大聲祈禱是危險的(6:5-8)。
我們需要祈禱,不是因為上帝需要信息,而是因為我們需要謙卑和依賴。我們向主祈求寬恕、力量、祝福、公義和智慧。 《詩篇》展示了祈禱如何體現生活中的所有情感,包括絕望、希望、喜悅、悲傷、困惑、沮喪、慶祝和絕望。
禱告的紀律與閱讀聖經結合得非常好。這些恩典可以豐富我們的奉獻時光。讓我們下定決心,在讀聖經時絕不伴隨祈禱。祈求理解和喜悅,祈求鼓勵和幫助。讓聖經中的話語提供禱告的某些字詞或措辭,並引出禱告的特定主題。
祈禱就是戰爭。我們可能會說服自己我們不需要祈禱或沒有時間祈禱。我們可能會優先考慮其他事情,從而擠占我們在禱告中對主的關注。鑑於我們的軟弱和上帝的力量,我們需要記住祈禱的緊迫性和重要性。保羅希望我們能夠在邪惡的日子裡與上帝同行,這意味著我們要思考精神上的盔甲,以應對精神上的戰鬥。
在以弗所書6章14-17節列舉了屬靈的軍裝之後,他接下來說到「靠著聖靈,隨時多方禱告祈求,並要在此警醒不倦,為眾聖徒祈求」(6章18節)。請注意保羅認為我們需要的禱告頻率:「隨時」。我們不僅需要為自己禱告,也需要為他人禱告。我們門徒的一項權利和責任就是為他人禱告或代求,保羅稱這種做法為「為眾聖徒祈求」(6:18)。
閱讀聖經和祈禱的訓練對我們的靈魂有精神上的益處,因此敵人鄙視這些做法。讓我們成為知道恩典的手段是精神活力和滋養的手段的門徒。透過這些訓練,我們享受並享受上帝在基督裡對我們的恩典和愛。
條例
新約聖經中的兩個聖禮是洗禮和聖餐。這兩項儀式均在當地教會生活中進行。
耶穌在馬太福音 28:18-20 提到了洗禮的儀式。祂委託祂的門徒去培育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馬太福音 28:19)。洗禮是基督所設立的新約的記號(參考耶利米書 31:31-34;馬可福音 1:8),因此是為那些因信而屬於新約的人而設的。
浸入洗禮水中像徵我們與基督的聯合(羅馬書 6:3-4),也是我們憑著信心回應主的福音呼召後的順服的一步(太 28:19)。當你在聚集的上帝子民面前公開宣告你的信仰時,回想你的洗禮是多麼美妙的事。接受洗禮可以增強靈魂,見證洗禮可以帶來喜樂。事實上,洗禮儀式是上帝子民獲得恩典的一種方式。
聖餐是基督徒的另一項聖禮。耶穌與門徒共進最後的晚餐的那天晚上,他提到餅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捨的。你們應當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路加福音 22:19)論到杯,他說:「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約,是為你們流出來的了。 11:23-26)。
領受主的晚餐(也稱為聖餐或聖體聖事)是一種恩典的方式。上帝的子民將他們的思想集中在十字架的力量上,主耶穌在十字架上獻出了祂的身體和血。門徒們正在回憶新約、基督的勝利和祂的替代工作。當我們刻意思考這些事情時,聖靈會增強聚集在一起回憶的人們的力量。
為了從聖經的集體教導、禱告的練習和聖禮的管理中受益,基督徒需要加入一個教會。
—
討論與反思:
- 您的閱讀和祈禱習慣是怎樣的?有什麼方法可以讓你培養這些優雅的習慣嗎?
- 你的導師如何挑戰你並督促你忠實地遵守言語和祈禱?
- 上述材料如何豐富您對洗禮和聖餐的理解?
—
第五部分:屬於一個民族
聖經作者並不認為順從和成功的門徒是與主耶穌基督的教會分離的。我們需要加入當地的教會,這樣我們才能學會愛耶穌所愛的。耶穌愛教會。
贖回的新娘
當耶穌死在十字架上時,他是為了他的妻子-教會而死(弗 5:25)。他是「教會和全體的頭,他自己也是教會的救主」(5:23)。神的子民是主耶穌的新婦和身體,祂透過十字架的得勝與祂的子民建立了盟約。他從各個部落、語言、民族和國家中救贖了一群人(啟示錄 5:9)。
理解耶穌子民的集體本質非常重要,因為我們周圍的文化非常個人主義。然而,轉變不僅涉及個人,也涉及集體的現實。保羅告訴哥林多人:「你們是基督的身子,並且各自作肢體。」(哥林多前書 12:27)正如人體需要各個部位一樣,教會也需要其自稱的基督徒加入、服務和啟迪當地教會。
早期教會在主日聚集唱歌、禱告、聆聽上帝的話語、奉獻資源並執行聖事。自稱是基督徒的人有責任和權利與當地的信徒團體建立聯繫。基督徒同胞是基督為之而死的人(哥林多前書 8:11),因此,我們對主的承諾不會讓我們對祂的子民漠不關心。基督徒被要求對基督的教會抱持某種傾向。這種處置涉及什麼?
彼此
為了遵守聖經作者對基督徒的教導,基督徒需要與當地一群懺悔的信徒建立聯繫,以此作為服從的背景。當羅馬書到達時,它被宣讀給教堂聽。當腓立比書發出後,一個教會收到了它。當保羅的兩封帖撒羅尼迦書信被宣讀時,它們是在教堂裡宣讀的。當約翰將《啟示錄》寄給讀者時,他將其寄給了亞洲的七個教會。
新約書信體現了宣揚福音的當地教會團體的存在和重要性。這些教會最初是在家裡聚會的,由來自社會各階層的信徒組成。奴隸和自由人一起崇拜。男女一起敬拜。猶太人和外邦人一起敬拜。男女老少一起敬拜。所有這些人在基督裡聯合起來,被勸告以在他們生活中展現上帝救贖工作的成果的方式相互聯繫。
保羅呼籲基督徒要彼此寬容(弗 4:2),彼此歌頌真理(弗 5:19),彼此寬恕(弗 4:2),彼此歌頌真理(弗 5:19),彼此饒恕(歌羅西書 3:13),彼此教導和勸誡(歌羅西書 3:16),彼此關心(彼得前書 12:25),彼此服事(哥林多前書 5:13)彼此相待(彼得前書 13:25),彼此服事前 13:13(29:13)。 4:8)。只有當信徒認識到地方教會對基督徒順服的活力時,才能遵守這些「彼此」的段落。
愛上帝和上帝的子民
如果有人說“我可以跟隨耶穌,但我不需要教會”,他們就是在試圖分離聖經所堅持的內容,而他們沒有權力這樣做。在被稱為約翰一書的書信中,各章都勸誡人們要愛上帝的子民。請考慮以下範例。
在約翰一書 1:7 中,行在光明中與基督徒團契有關。愛你的基督裡的「弟兄」或「姊妹」是住在光明中的記號(約翰一書 2:9-11)。缺乏對基督徒的愛是精神死亡的標誌(約翰一書 3:10)。在約翰一書 3:11 中,讀者需要知道的一個長期信息是「我們應該彼此相愛」。基督為我們獻出生命的榜樣應該以犧牲的方式塑造我們自己的愛,即「我們應當為弟兄捨命」(約翰一書 3:16)。
愛別人是需要付出代價的。這通常需要時間、耐心、投資和資源。在一個重視權宜之計、效率和自我的社會中,聖經中的愛是反文化的。而加入並熱愛當地教會則是反文化的。但約翰的推理直截了當且清晰:如果有人說“我愛上帝”,但卻鄙視他的基督教徒同胞,那麼這種說法就是空洞的,因為“不愛他所看見的弟兄,就不能愛沒有看見的上帝”(約翰一書 4:20)。
根據聖經作者的推理,愛上帝和愛祂的子民並不是對立的道路。相反,服從上帝意味著根據上帝的話語來引導我們的生活朝著重要的事情發展。基督的教堂很重要。上帝委託祂的子民將福音傳遍世界。
擁有寶藏的人民
信徒心中有基督和福音的光(哥林多後書 4:6-7)。我們是懷抱著光榮寶藏的陶罐。主已委託祂的陶器來宣揚基督的卓越(太 28:19-20;彼得前書 2:9)。加入當地教會是對上帝在世界上更大使命的承諾。
在充滿聖經和以聖言為中心的教會中,信徒聽到福音(在講道、教導和祈禱中),唱出福音(在用於敬拜的歌曲的教義合理的歌詞中),並看到福音(在洗禮和聖餐的儀式中)。 基督徒擁有這份財富不是為了隱藏它,而是為了展現它、為它歡欣、宣揚它。我們需要地方教會來在精神上繁榮昌盛並在各國中完成上帝的使命。
在社會的欺騙和混亂中,基督徒了解、教導並堅持真理。基督和福音的寶藏在創世紀第三章的世界的黑暗中閃閃發光。事實上,我們是世界的光,因為我們有基督(馬太福音 5:14;約翰福音 8:12)。身為基督徒,我們有責任為「從前一次交付聖徒的真道」而奮鬥(猶大書 3)。我們守護著傳承給我們的一切,忠實地守護著它,將它傳承給下一代。
福音的寶藏先於我們而存在,並且將比我們存在得更久。那麼,能夠成為上帝子民的一部分並參與上帝在世上的勝利目標是多麼榮幸啊。
—
討論與反思:
- 描述你參與教會活動的情況。您是否正在尋找為周圍的人服務的方法?
- 您對教會的看法是否有些不健康?例如,人們很容易將教會視為僅僅是參與和消費的地方。上述材料如何改變我們對教會的看法?
- 在您的教會裡,您可以為哪些人祈禱並愛他們?有什麼負擔可以幫忙承擔嗎?
—
結論
成為基督徒意味著什麼?它意味著多種真實的事物。我們透過福音,因著聖靈的能力而得到寬恕和新生。我們是跟隨耶穌走在人生道路上的門徒。我們是承認基督的死亡、復活和升天的勝利的人。我們按照信仰和懺悔的節奏行事,以便引導我們的心走向智慧,遠離愚蠢。
成為基督徒就是要靠上帝的恩典來拯救和維持。它是透過信仰來證明的,加入他的教會,並由他的精神委託。成為基督徒是上帝的仁慈在黑暗中對一顆死去的心進行改造,並在光明中賦予它生命的結果。
基督徒的生活就是信奉基督、遵守祂的聖言、結出聖靈的果子。背負十字架的生命才是通往榮耀的生命。這是與基督的聯合,透過他,我們已經死於罪孽,並從罪孽的力量和統治中復活。
保羅在加拉太書2章20節中說過一句令人難忘的話:“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並且我如今在肉身活著,是因信神的兒子而活,他是愛我,為我捨己。”
耶穌愛我,我知道,因為聖經告訴我的。
—-
米奇·蔡斯 是路易斯維爾科斯莫斯代爾浸信會的牧師,也是南方浸信會神學院的聖經研究副教授。他是多本書的作者,包括 缺乏榮耀 和 復活的希望與死亡的消亡。他定期在自己的 Substack 上撰寫名為“聖經神學”的文章。